8月25日,A股市场创下年内成交新高,单日突破3万亿元大关。寒武纪-U大涨11%,东方财富、北方稀土等明星股成交额突破200亿元。表面上看,这是一场狂欢,但作为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我更关心的是:这场狂欢是不是正式开始了?
一,大牛市一般是三部曲
第一轮往往是投资者最犹豫的,比如炒寒武纪之类,很多人就没跟上。因为一开始还是熊市,面对当前业绩很差的股票,敢碰的资金不多。结果就是局部走大牛,整体还是以震荡为主。
突破3800之后,第二轮算是开始了,第二轮的特点是火力集中,大量资金会去干补涨板块,最终太高整体市场估值水平,这是受益面最广,幅度最大的一轮。
第三轮的时幅度应该是最小的,大约是三五十个点,但是第三轮的收益是最大的,因为第三轮能动用的资金量已经非常大了。
当第二轮一开始就3万亿成交量,日后的成交量不敢现象,所以以后就别把成交了当什么参考了,都是大家没见过的量。
展开剩余74%二、流动性的真相
所以说,流动性是第一生产力,这个没错。但我见过太多散户朋友犯同一个错误:把资金流入流出简单等同于流动性。而忽略了机构态度,结果一冲动进场就套。
2025年4月那波行情给我上了生动一课。当时稳定币概念火爆,但个股表现天差地别。翠微股份几乎翻倍,东软集团却还在下跌;中科江南后程发力,润和软件却高开低走。为什么同属一个概念,命运如此不同?
看看翠微股份的数据图就明白了。早在4月中旬概念还没热起来时,机构资金就已经悄悄布局。此后不管股价如何波动,"机构库存"数据始终活跃。这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演出,散户看到的只是最后的谢幕。
而东软集团的走势则完全是另一个故事:
但用系统观察「机构交易特征」,能看到橙色的「机构库存」数据多数时候是消失状态,说明刚开始根本没有机构参与迹象,后来即便有也是昙花一现。这种股票就像没有发动机的车,靠惯性滑行一段后就会停下。
最让人唏嘘的是润和软件:
一开始机构确实参与了,橙色「机构库存」数据是持续的,但很快就消失了。这种半途而废的资金行为,往往预示着后续乏力。
相比之下,中科江南的走势就很有启发性:
虽然起步晚,但「机构库存」数据持续介入形成"蓄势"状态。这种有组织、有计划的资金行为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
PS1: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现在的市场环境比十几年前复杂得多。以前看K线、成交量就能判断个大概,现在没有量化工具辅助简直寸步难行。我见过太多散户朋友被各种消息、概念牵着鼻子走,却忽略了最本质的资金动向。
记得去年10月那次3.49万亿的历史峰值后发生了什么吗?很多追高的散户到现在还没解套。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人性永远不变。当市场一片欢腾时,更需要冷静思考:这些成交量是谁创造的?他们下一步要做什么?
回到8月25日这天的3万亿成交额。科技股领涨、多只个股创历史新高…这一切看起来很美好。但作为一个经历过多次牛熊转换的人,我想说的是:行情总是在绝望中诞生,在犹豫中成长,在狂欢中结束。
发布于:上海市汇盈策略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