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吴冰清 实习生 李可欣
在6月中旬、7月中旬经历了两轮区域性高温天气之后,三伏天才刚拉开帷幕。今年是否热得很“突出”?网传的“气象部门高温低报”是否属实?7月22日,四川省气象局在省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中进行了集中回应。
平均气温、高温日数均为历史同期最高
从5月1日进入汛期至7月17日,全省平均气温为22.6℃,较常年同期偏高1.3℃,居历史同期第1高位。全省平均高温日数为11.1天,较常年同期偏多8.5天,为历史同期最多。
这期间,四川经历了两次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第一次出现在6月10日-17日,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这次过程日最高气温为40.7℃,出现在合江;第二次出现在4日至17日,全省有122站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有55站超过39℃,渠县站在7月17日达到41.6℃,为今年以来全省气温最高值。
四川省气象局副局长姚志国介绍汛期高温情况
其实,“越来越热”已成为天气气候的一种趋势。四川省气象局副局长姚志国介绍,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背景下,四川年平均气温持续升高,从1992年的14.1℃升高至2024年的16.4℃,30年升高了2℃以上。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温日数平均每10年增多4.3天。
姚志国特别提到,从2022年起,四川省平均气温历史记录连续3年不断刷新,“可以说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8月这两个时段 盆地大部发生高温热浪概率较大
进入七八月,大小暑、三伏天接踵而至,盛夏还要释放它的“热晴”。
记者了解到,8月,全省平均气温预计为24.2-24.7℃,较常年同期(23.6℃)偏高。广元、绵阳、德阳、成都、资阳、遂宁、内江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0-1.5℃,省内其余地区偏高0.5℃左右。
四川省气象台台长谢娜提醒,8月中旬前期、下旬后期,盆地大部发生高温热浪的概率较大。“公众需注意防暑降温,避免午后高温时段长时间户外活动,以防中暑。各地需要根据气象部门的气候趋势预测提前做好防暑降温、能源保供工作。”
记者了解到,围绕公众健康,今年,气象部门还联合疾控部门首次开展高温健康影响预报和风险提示。如7月15日,德阳市气象局与德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健康风险提示,并对老人、孕妇、儿童,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等慢性疾病患者以及户外作业人群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气象部门辟谣“人为压低数值”
前段时间,包括四川在内,全国不少地方热到40℃以上。在网络上,关于“气象局不敢报40℃高温”“刻意高温低报”的言论出现。真是如此吗?
四川省气象局宣传科普中心主任赵清扬进行了在线辟谣。她表示,气象部门并没有动机去对高温进行“人为压低数值”。“气象预报也有一套很严格的评分机制,如果预报员报温度为38℃,但实际上是40℃以上,那么这位预报员是不得分的。”
此外,按照世界气象组织规定,气象部门发布的温度是百叶箱中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百叶箱须设在草坪上,离地面1.5米,周围较开阔,无高大建筑、树木等阻挡风或遮挡阳光。“在阳光强烈的情况下,水泥路、柏油路1.5米高度上的温度,比百叶箱里测得的温度可能会高4℃至5℃。”
四川省气象局宣传科普中心主任赵清扬在线辟谣“高温低报”
为何要这样进行测量?赵清扬解释,这样才能确保测量的是“自然状态下的空气温度”,才能与历史气候进行对比。“气象数据的价值不仅在于告知‘今天有多热’,更在于通过长期稳定的观测,记录气候变迁的轨迹,为防灾减灾、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人的体感温度与湿度、个体差异,甚至衣着、心情都有关,也是一种“主观感受”。
汇盈策略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