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发动机全球领先,我国拆解百台无法仿制,中日发动机有何差距?
咱们的汽车发动机,跟日本的,到底差在哪?这些年,咱们国产车是越造越漂亮,内饰、配置,特别是发动机,好多人心里,还是会咯噔一下。总觉得,日本车那发动机,省油、耐用、还安静,好像是那么回事儿。
咱们的工程师们,就干了一件特实在的事儿:买回来,拆!从丰田的凯美瑞,到本田的思域,再到日产的天籁、马自达的CX-5……据说,前后拆了上百台。
本以为,把里面的零件一件件扒下来,照着葫芦画瓢,总能学个七七八八吧?结果,不拆不知道,一拆吓一跳。有些东西,你看得见,摸得着,但就是,仿不出来。
上汽去拆丰田的发动机,想复刻人家的燃烧室。拿着高精度仪器一量,发现人家的尺寸公差,是按0.01毫米算的。咱这边的机床,精度就到不了那份上。
长城去拆本田的发动机,想学人家的高压喷油。人家压力能干到200bar,咱们仿出来的,顶多150bar,一跑起来,发动机就开始“哆嗦”。
展开剩余77%吉利去拆日产的发动机,发现人家那个涡轮叶片,平衡做得跟艺术品似的。咱们仿的呢?一脚油门下去,不仅反应慢半拍,噪音还大得像拖拉机。
比亚迪去拆马自达的发动机,就一个凸轮轴,人家的公差是0.005毫米。咱们的,是0.02毫米。这点差距,反映到车上,就是漏气、过热。
拆来拆去,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咱们仿出来的发动机,动力普遍比原厂弱15%,寿命短30%,排放,甚至能高出两倍。
不是咱们的工程师不努力,而是人家几十年的“内功”,真的不是靠“抄一本秘籍”就能学会的。
人家的燃烧室形状,是怎么让油和气混得最匀的?人家的ECU,是怎么做到一秒钟算上百万次的?人家的合金材料,那独家配方,写在哪篇专利里了?
这些才是藏在钢铁背后的,真正的“结界”。我们是怎么“输”在起跑线上的?
你把时间往前倒一百年,看看两家的“起跑线”,就全明白了。
1907年,日本捣鼓出第一辆汽油车的时候,咱们还处在清末。
1920年代,福特、通用在日本开厂,年产三万辆车的时候,咱们的汽车工业,约等于零。
二战后,日本人靠着给美军造军车的订单,从废墟里爬了起来,开始疯狂搞技术创新。什么全铝发动机、转子发动机、CVCC技术……一个个“黑科技”,就是那个时候憋出来的。
到1980年代,日本汽车已经把美国老师傅,给远远甩在了身后,成了全球第一。
1956年,我们才造出第一辆“解放”牌大卡车,还是在苏联老大哥的帮助下。
1984年,我们才和大众合资,造出了第一批“桑塔纳”,开始学习什么是现代汽车工业。
你看,人家已经跑了半个多世纪了,咱们才刚学会怎么系鞋带。这中间差着的几十年,就是人家一点点试错、一点点积累下来的“肌肉记忆”。这东西,真不是靠砸钱,就能在短时间内追上的。
燃油发动机这门“功课”,咱们确实落后了。想在这条老路上超车,难,非常难。这条老路太挤,那我就不走了。我自己,重新开一条没人走过的新路!
这条新路,就叫“新能源”。当日本人还在为发动机热效率能不能再提升0.1%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我们这边,已经把所有的宝,都押在了“电池、电机、电控”这“新三样”上。
2003年,比亚迪就开始琢磨电池了。
2020年,“刀片电池”横空出世,又安全,能量密度又高。
到了2025年,咱们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干到了40%以上。满大街跑的,一半都是“绿牌车”。
销量比亚迪一年卖400多万辆,不仅在国内是“霸主”,在香港、新加坡、泰国、巴西、英国……好多国家,都成了销冠。咱们的汽车出口量,超过了日本,成了世界第一。
现在你再回头看那个问题:咱们跟日本发动机的差距,还重要吗?重要,是因为它提醒我们,任何核心技术,都必须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积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不重要,是因为,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个全新的“战场”。在这条新赛道上,我们和他们,第一次,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甚至,我们还稍稍,领先了半个身位。
燃油时代的“旧账”,咱们认。但电动时代的“新规矩”,得由我们,来写了。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发布于:安徽省汇盈策略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