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当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2025年7月4日至5日,实践团赴江苏徐州马庄村,开展徐州马庄香包文化调研实践活动,近距离感受徐州香包的新时代活力。
史馆藏痕忆旧貌,香包承脉续新声
7月4日,实践团走进徐州马庄村村史馆,于老旧照片、泛黄史料中追溯煤乡岁月、探寻香包源流。
实践团在马庄村村史馆合影
推开村史馆的大门,团队成员了解到马庄村的转型之路——从“煤乡”蝶变至“绿城”、从依赖采矿到文化兴村。老照片中,香包曾是寻常民俗物件,如今小香包取代煤炭已发展成为村民增收的“金荷包”,成为马庄村的经济支柱。马庄人以一针一线缝出了资源枯竭村的涅槃之路。
实践团成员在村史馆参观学习
展开剩余74%秀英工坊承匠艺,香包千线助振兴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王秀英香包工作室,充分肯定了马庄香包的精湛手艺,并自掏腰包购买香包,说“我也要捧捧场”。
跟随着总书记的步伐,实践团走进王秀英香包工作室,与王秀英奶奶及其家人进行了采访交流。
实践团成员在王秀英香包工作室合影
在与王秀英奶奶交谈时,实践团了解了徐州香包的悠久历史,以及她幼时用残布学绣香包的经历,被王秀英家族五代人接力传承技艺、攻坚克难的故事所触动。奶奶的孙女孙歌尧介绍了香包的创新实践:跨界联动健达巧克力、王者荣耀游戏推出联名款香包,通过3D打版开发钥匙扣、胸针、手机挂件等便携款创新产品。王秀英笑着表示:“让年轻人自己去闯、去创新!”
随后,实践团成员尝试缝制香包,和王秀英奶奶共同绣成针棒香包。在王秀英的悉心指导下,成员逐渐掌握走线的基本技巧,同时聆听讲解的香包制作八步法——准备香料、设计裁剪、填充塑形、半成品缝合、镶边修饰、装饰流苏、检查定型、包装成品。
实践团成员体验香包制作
穿针走线间,成员们触摸到香包的千年温度;王秀英奶奶的指导,使成员们感受到了针脚中赋予的匠心;传承五代的坚守与年轻一代的创新,更让团队体悟到非遗在守正创新中跳动的生命力。
大院筑巢兴产业,香包破圈焕新颜
最后,实践团走进马庄香包文化大院,在浓郁的中药香气中探寻乡村振兴的足迹。
跨过马庄香包文化大院的门槛,团队成员便看到一个个一针一线缝制香包的村民们,她们认认真真做手中活,休闲惬意聊小家常,构成一幅生动的乡村手工艺图景。与阿姨们交流后,团队成员了解到香包已经成为她们生命的一部分,更是维持自己生活的支柱。
实践团成员在马庄香包文化大院参观学习
随后,工作人员向团队成员展示了正在赶制的“一定胜”香包和苏超中徐州香包摊位的“足球”香包,种种香包共同传递着非遗工艺的文化温度。此外,工作人员还带领团队参观了香包直播带货区,介绍当前全村香包年度销售额目标正朝着1000万元稳步推进,直播渠道已成为拓宽销路的重要抓手。
马庄香包文化大院是香包成为乡村振兴引擎的生动缩影,见证着村庄从沉寂到兴旺的蜕变。
苏超“足球”香包展示
当潘安湖的微风拂过挂满荣誉的村史馆墙面,当八旬非遗传承人的指尖穿过五彩丝线,当直播间里的“马庄香包”随下单提示音唤醒新意,马庄香包正以最生动的姿态,成为马庄村的独特印记,成为那一方水土的根与魂。
通过对马庄香包的调研,实践团更加明白,青年要以热忱亲近传统,要用创新激活经典,要以行动传递薪火。“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面向未来,马庄香包终将在时代焕发光彩。
文字作者:王钰 田宸羽 邱名浩
图片作者:田宸羽 朱美儒
发布于:安徽省汇盈策略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